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新石油”亮相杭州亚运会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2023年9月23日20时,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众多体育健儿及大咖齐聚杭州参加这一体坛盛事。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和第六棒火炬手汪顺以全球首创“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钱江潮涌”,完成点火仪式,令人惊叹。
2023年9月23日20时,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众多体育健儿及大咖齐聚杭州参加这一体坛盛事。开幕式上,“数字火炬手”和第六棒火炬手汪顺以全球首创“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钱江潮涌”,完成点火仪式,令人惊叹。
 
惊叹之余,本次亚运会的火炬燃料也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热点。据了解,本次亚运会使用的火炬燃料是零碳甲醇。这也是首次使用废碳再生的绿色零碳甲醇做为主火炬塔燃料,实现了循环内的零排放,助力打造首届碳中和亚运会。“零碳甲醇”让碳携带着能源并循环利用,作为石油的替代品为这一届亚运会增光添色不少。亚运会也让这一“新石油”成功进入大众的视野。
 
本次亚运会使用的火炬燃料是零碳甲醇
 
零碳甲醇——“新石油”
 
本次亚运会实现了从甲醇能源制备、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的全链路闭环,提供了碳中和实现的新路径。这是甲醇领域探索近20年的成果——用绿色甲醇破解能源和双碳难题。
 
据统计,每生产1吨零碳甲醇可以消纳1.375吨的二氧化碳,实现循环内零碳排放,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能源。以安阳绿色甲醇工厂为例,其每年可以生产11万吨甲醇,直接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实现了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随着技术的迭代,大型体育赛事对点火装置燃料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注重安全性、稳定性的同时,开始关注绿色环保。绿色零碳甲醇作为主火炬燃料除了环保,还具有安全、可靠、可视、经济等优势,如不易爆炸、储运安全便捷、可持续燃烧、极端天气不熄灭、火焰亮丽稳定、燃料和建设成本低。这些都完美符合亚运会对点火装置燃料的高要求、高标准。
 
“新石油”趋势
 
我国在甲醇技术生产制备、运输、甲醇汽车应用领域全球领先。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10041万吨/年,突破1亿吨大关,产量约为8022.5万吨。
 
零碳甲醇火炬燃料为甲醇产业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甲醇技术路线有望成为中国绿色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双碳目标之下,能源变革成为大势所趋,我国的国情是富煤、少气、贫油,截至2022年底,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依然超过70%,保障能源安全迫在眉睫。被誉为“液态阳光”的甲醇,作为低碳燃料具有燃烧高效、排放清洁、可再生的特点,是全球公认的理想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
 
目前来看,我国甲醇的主要原料由天然气、焦炉气、生物质等构成,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通过有效捕捉二氧化碳,可以制成符合碳中和属性的绿色甲醇能源。
 
经过40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2022年,我国甲醇新增产能554.5万吨,全球新增甲醇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截至2022年,我国总计拥有甲醇产能1.13亿吨,有效产能1亿吨左右,同比增加5.7%。与全球甲醇总产能1.89亿吨相比,中国占据了总产能的59%。我国的甲醇产业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亚运会火炬燃料是它的高光时刻,但不是唯一的应用。

2019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八部委还专门发文推广甲醇汽车。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广甲醇汽车试点工作,比如在上海、西安、贵阳、兰州等城市都组织开展了试点。政策的力推,带动了吉利汽车、陕重汽、宇通客车等一批汽车制造企业参与。截至现在,甲醇已经在工业、船舶、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其中,以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为中心,不仅构建了甲醇汽车、零部件、原料甲醇、运输、调配、终端加注等完整产业链,还形成了规模化的甲醇经济生态链。
 
以山西晋中市为例,当地以能源转型为契机,以甲醇汽车产业优势为基础,以建设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为切入点,以甲醇重卡试点推广应用为突破点,加快晋中甲醇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了甲醇燃料-甲醇汽车特色产业链,全速构建起了千亿级甲醇经济新生态。与此同时,山西省工信厅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全省甲醇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措施》,提出加速甲醇汽车推广的一系列措施,该《措施》于6月18日正式实施,加速建设以重卡货运为主的甲醇汽车绿色交通体系,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山西晋中只是我国发展甲醇经济的一个缩影。现在,山西、河北、海南等多个省份正在甲醇经济领域发力,并积极努力实现规模化运行,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
2024(第八届)中国润滑油技术创新及行业发展论坛暨中国(广州)润滑油行业供应链产品与技术展将于2024年3月6日-8日在广州召开!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