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从石油时代走向电池时代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是石油时代走向电池时代的开始,辉煌了一百多年的油气时代正在让位于新技术的进步,电动汽车的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时代的必然。
作为传统化石能源的石油,可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命运,电动汽车新时代的开始,也可能是石油黄金时代的黄昏。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是石油时代走向电池时代的开始。

标普全球《Look Forward》期刊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电动汽车革命发展迅速。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总量将超过其他各类型汽车,动力电池将占据汽车行业核心地位。在由内燃机车向电动车转变的过程中,全球汽车产业、能源工业、政府能源政策、劳动力角色将面临洗牌。提高汽车产业链和能源价值链的合作水平和透明度,方可实现电动汽车市场可持续发展。
 
电动汽车革命发展迅速
 
电动汽车销量的强劲增长已经引起全球消费者和众多国家政府的关注。2022年三季度,电动汽车渗透率最高的是挪威,为75%;中国和德国为25%;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相对落后,政府为加速电动汽车销售已制定若干政策。标普全球预计,受制于政府监管日渐严苛,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数量将从2015 年的100万辆增至5200万辆,而传统内燃机车销量将从8800万辆 下降到4500万辆(见图1)。在此背景下,电动车电池将成为未  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
 
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从石油时代走向电池时代

图1 标普全球“绿色规则”情景下电动汽车销量展望
 
电动汽车革命将重塑汽车行业技术和供应链格局
 
当前,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挑战加剧,一些国家政府有可能削减对电动汽车的财政支持。但业界普遍认为,脱离了政府的财政支持,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仍将持续,全球汽车产业、能源工业、政府能源政策、劳动力角色将面临洗牌。汽车行业的运营模式将被重塑,技术和供应链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

电动汽车市场发展仍面临困境
 
一是电动汽车革命将导致工作岗位减少。一个多世纪以来, 汽车行业一直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稳定的支柱之一。现在,汽车行业的运营方式正面临本质变化:汽车结构从内燃机 (ICE) 动力传动系统开始向电池动力系统过渡(普通内燃车平均有大约2000个运动部件,而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大约有20个运动部件)。这将导致汽车行业上游生产规模收窄、严重影响相关供应链产业,并带来大面积裁员。这些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政府和社会对淘汰内燃机车的共识。
 
二是电动汽车革命对关键原材料需求巨大。在汽车行业新时代到来之际,持续获取并确保电池原材料供应充足,将是未来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保障。标普全球预计,在几种关键矿物原材料中,锂和钴发生供应紧缺的风险最高,其次是镍和石墨,而锰基本不存在此风险(见图2)。预计到 2030年,汽车行业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较2022年增长50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汽车行业参与者需追加投资以确保关键矿物的供应安全。尽管电池材料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减轻供应短缺的问题,但到本世纪末,电池原材料短缺仍将是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尚不能判断哪些国家和公司在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环节收益最大,但显而易见的是,电动汽车电池将成为未来几十年汽车行业技术和供应链的主战场,获取其原材料将成为发展的关键环节。
 

图2 电池关键矿物供应风险指数
 
电动车革命将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收入随着汽车行业由内燃机车向电动车的转变将出现大幅变动。挪威作为典型案例已经呈现这种趋势。该国有望在2025年前实现新车销售全部是电动汽车的目标,但政府从车辆销售以及燃料使用过程中获得的税收将大幅减少,寻找替代税源已成为面临的现实问题。
 
电动汽车革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能源转型、低碳发展,以及净零排放正在全球范围内凝聚共识。这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但也提出众多挑战。在汽车方面,并非全部汽车制造商都能完成从内燃机引擎向电动引擎的过渡;在能源方面,汽油需求下降将迫使石油公司和经济依赖石油的国家寻找替代收入来源。只有通过提高汽车产业链和能源价值链之间的合作水平和透明度,才能助力电动汽车革命由起步阶段走向最终胜利。同时,电动汽车革命也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弯道超车”机会。(来源:油气经纬)
 
资料来源:The EV Revolution—Moving From Oil Age to Battery Age?. January 2023.S&P Global.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