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跳过油气时代,直接迈向电气化时代可行吗?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跳过油气时代,直接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气化时代是否可行值得探讨。
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特点

跳过油气时代,直接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气化时代是否可行值得探讨。我国应加强“新能源+储能”的顶层设计,让储能技术真正释放新能源的发展潜力。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
跳过“油气时代”直接向电气化时代转型
 
全社会电气化是能源低碳转型的目标。零碳能源以电力为主,能源低碳转型意味着用能侧也要实现全面电气化,这将导致终端用能方式的巨大变化。其中,推进占全社会能耗总量60%的工业电气化转型尤为关键。这一结构变化在交通运输业将更加可观。通过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领域电气化以及氢能的比例,在未来运输能力增加50%的前提下,交通运输业年用电量将从目前的0.2万亿千瓦时提升至3万亿千瓦时,而燃料用量则从目前每年的5亿吨标煤降至1.5亿吨。
 
能源转型可跳过油气时代。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电气化时代更适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由煤炭时代直接向以电为主的低碳时代过渡,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终端用能中的比例。与此同时,作为唯一的零碳燃料,生物质能源也应是未来低碳能源结构中的重要角色。建议将生物质能利用作为建设我国低碳能源的重要内容,提高生物质材料的能源化利用率。
 
因地制宜打好“组合拳”。建议加快布局风电、光伏,如在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大规模风电光伏基地,中东部重点发展分布式风电光伏。然而,要有效接纳这些风光电力,必须加速改造电网系统,并加快以定价机制为代表的运行管理机制革命,大幅提高储电蓄能容量和提高灵活电源比例,提高用电负载侧的柔性;加速汽车电动化进程,通过智能充电桩使电动汽车的蓄电池参予电网调节,推广直流+光伏+充电桩一体化的新型建筑配电系统,并适度发展电制氢、可中断型高耗电工业生产,通过需求侧响应的用电模式实现用电负载的柔性化。
 
围绕农村的低碳能源转型,可发挥生物质能与风光资源优势,建设农村分布式新能源系统。如可利用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质制燃气等方式使生物质成为高效、清洁的优质燃料;建设以光伏、风电为主的农村直流微网,同时推广农用车和农牧业生产、加工装备的电气化和直流化,并在满足自身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多余电量售电上网。
 
选编自江亿8月22日在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绿色创新高端论坛”上的发言
 
《能源》杂志社
“新能源+储能”是能源革命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非化石能源将是“十四五”能源增量的主体,进一步走向存量替代。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正在助力新一代电力系统发展,加速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革命进程,为能源革命提供有力的支撑。据估计,电化学储能成本已突破经济性拐点,储能所降低的电能成本将抵消储能设备的成本,成为能源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的市场将迈入千亿级。储能技术将对中国能源革命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能源》杂志编委会执行主任谢长军指出,新能源与储能的发展并不协调,储能产业的价值挖掘已经与产业发展的初衷发生了明显的偏离,其中最大的阻碍是市场机制问题。当前储能成本被迫转移给新能源开发企业,这是一种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导致新能源与储能存在“两张皮”现象,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调中心原副总工程师裴哲义表示,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呈逆向分布特点,必须借助大电网,构建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消纳新能源。新能源高比例接入电力系统后,常规电源不仅要跟随负荷变化,还要平衡新能源出力波动,迫切需要重新构建调峰体系,具备应对新能源5亿千瓦左右日功率波动的调节能力。此外,应深入研究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市场主体定位、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储能商业模式,使电化学储能健康有序发展。
 
科陆电子首席科学家阮海明认为,新能源发电与传统发电之间的核心矛盾主要有3点:新能源发电高峰和负荷高峰错位,导致弃风弃光的浪费(10%~30%);新能源安全稳定性欠缺,给传统火电带来“维稳”、“配套”压力,影响发电效率;火电要参与AGC,反复调节大小,导致发电效率受损,带来5%~10%的电量损失。建议将储能纳入到国家能源主计划范畴;倡导激励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共同发展;支持风、光、储、输、用商业模式创新示范项目。
 
选编自8月20~21日《能源》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新能源电力圆桌暨2020年风光储创新发展论坛的发言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