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亚洲摩托市场加大马力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亚太地区约占全球两轮车市场的70%,一位Infineum International Ltd.演讲者上周在德国斯图加特声称。随着石油供应商与燃油经济性和性能指标相结合,“向低粘度油的转变势在必行。”

亚太地区约占全球两轮车市场的70%,一位Infineum International Ltd.演讲者上周在德国斯图加特声称。随着石油供应商与燃油经济性和性能指标相结合,“向低粘度油的转变势在必行。”

德国斯图加特-亚太地区在蓬勃发展的全球两轮车市场占据70%的份额,到今年年底使用量将达到5亿台,一位Infineum International Ltd.演讲者于上周在此举行的UNITI 矿物油技术研讨会上声称。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将燃油经济性标准与性能需求匹配,意思是“向低粘度油的转变势在必行。”

作为Infineum会前活动的一部分,“2015Infineum趋势:给复杂的世界带来变化,”EMEA区域营销经理尼克•伯顿(Nick Burton)强调,亚太地区是个繁荣的两轮车润滑油和添加剂市场。

他指出,为满足该区域的需求,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构想出符合以下要求的油,以使摩托车符合亚洲国家日益严格的燃油经济性法规,以及满足终端用户日益苛刻的性能要求。

“摩托车市场规模巨大,而且我们预计该市场会健康地增长,到2018年全球需求将达到1.32亿台[每年],”他说。“但这种增长在所有地区不尽相同。大部分新销售将会在亚太地区,在那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家庭将能买得起摩托车…[包括二手车]用于旅行和休闲。

“在未来几年,我们预计骑乘舒适性、发动机耐久性、减少排放和燃油经济性会影响发动机设计和润滑油,”他继续说。“下一代润滑油需要能提供摩擦平衡和耐久性,以保持平稳的离合器操作及换档,这能提高骑乘乐趣”。

小型摩托车和机动脚踏车的需求持续稳步增长,未来几年该需求将在全球市场上增长30%至40%。“削减差旅成本并避免拥堵的愿望增加了小型摩托车的普及,”他说。

小型摩托车市场仍在发生变化。“该领域的新车主往往是年轻的专业人士…原创设备制造商争相推出有乐趣、省油且易骑乘的新车型。”

为应付小型摩托车使用中普遍的启停条件,油必须在低和高工作温度下提供充分的保护和燃油经济性,伯顿说。“但在影响用于保养补油的油方面,需要针对的是汽车修理厂,因为该领域的用户往往不自行保养或更换机油。”

伯顿也指出,品牌声誉和明确的产品性能据称是小型摩托车市场机油最实在的差异。

总体而言,日本原始设备制造商占据超过40%的全球摩托车市场—— 本田独立占有27%。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合计占有约37%。然而,随着许多中国和日本原始设备制造商投资于当地生产设施,以满足这些不断增长的市场,摩托车生产主要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和泰国进行,伯顿说。

日本原始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挑战是继续“引进创新技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并实现摩托车主期望的动力、加速能力、性能和骑乘品质,”伯顿说,并指出他们也越来越期望润滑油供应商保持同步。

“降低油的粘度会降低摩擦相关的能量损失,提高发动机动力,还可节省5%至8%的燃油,”他继续说。“随着润滑油的粘度越来越低,为提供硬件耐久性的基本水平,开发摩托车专用油至关重要。”

低粘度油必须在三个关键领域提供足够的性能:耐磨、离合器摩擦,以及高端变速器耐点蚀性能,他说。客车并非针对保护摩托车变速器,并提供最大限度的保护而设计,必须对其进行变速器点蚀测试。

日本汽车标准组织的MB摩擦指数分级是四冲程摩托车油最常见的批准,伯顿说。然而,该指数分级最后一次于2011年修订,并将在2016年更新。日本汽车标准组织(JASO)计划在标准测试中包括额外的变速器点蚀测试。

“开发廉价且可重复的测试对日本汽车标准组织委员会来说是个挑战,但这项重要的开发工作仍在继续,”他说。“这些改进将有助于确保典型保养周期内良好的变速器保护和离合器摩擦耐久性,并有助于推动市场开发摩托车专用油。”伯顿说,虽然Infineum支持日本汽车标准组织的改进,公司认为该行业需要开发符合更高标准的产品。

趋势是在成熟市场使用全合成的SAE 5W-305W-40油,在发展中国家使用部分合成的SAE 10W-30 10W-40油,伯顿补充说。“对减少排放和改善油耗的进一步关注意味着,向低粘度油的转变势在必行,而且该趋势意味着变速箱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改进磨损和点蚀控制。”

相较于亚太,北美和欧洲的摩托车销售额仍相对较低,但这些市场“对价值很有吸引力,原因是中型和重型摩托车及其它高价位车型的普及,”伯顿说。

“拉丁美洲的摩托车销量在高速增长——例如,巴西的摩托车数量在2001年至2011年间从350万增长至超过1800万,其中十分之八为本田产品——但该增长已经放缓。”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