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壳牌转型之兆:炼油业迟暮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现阶段,无论是在伦敦,还是在北京,荷兰皇家壳牌新任CEO彼得·沃瑟(PeterVoser)在公开场合谈论得最多的不再是石油,而是天然气。

这与彼得·沃瑟上任以来对壳牌的调整有关。由于去年的利润同比下降了近69%,彼得·沃瑟不得不考虑对公司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包括裁员、剥离一部分炼油业务以及加大天然气的业务比重。

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壳牌更加注重天然气的开发。3月23日,彼得·沃瑟抵达北京宣布,到2012年,壳牌的天然气业务比重将超过石油,达到52%。

壳牌内部人士透露,彼得·沃瑟希望通过增加天然气的业务比重来保持壳牌在业内的领先地位。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彼得·沃瑟说,恢复壳牌的领先地位是相当紧迫的任务。

倚重天然气

去年5月,彼得·沃瑟刚荣升壳牌CEO。之前沃瑟是公司的首席财务官(CFO)。在中国,沃瑟取了一个听起来比较拗口的中文名——傅赛。

这让3月23日来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许多中国记者误以为壳牌又换了CEO(如果是,这也算是一个大新闻),不得不向在场的其他同行求证。

这天,壳牌和中石油签署了一份为期30年的产品分成合同,双方将在四川中部金秋区块约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对一种被称为致密气的非常规天然气进行评估和开发。

致密气是储存在岩石中的天然气,必须先将岩石压裂或粉碎才能使其顺畅流向生产井。由于开采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致密气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开始运作此事。目前,这项合作已经提交中国政府审批。傅赛告诉记者,该项目还处于初级阶段,尚处在勘探评估阶段。“具体的投资计划要等到勘探结果出来以后再做定夺”。

与中石油联手开发四川致密气,壳牌已不是第一次。去年11月,壳牌与中石油签署协议,双方将在富顺-永川区块进行评估工作。这是中国首个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的致密气合作开发项目。

傅赛称,壳牌加深与中石油在国际国内范围内展开天然气项目的合作,目标是利用经验把技术带到中国。

在国际上,一天前,壳牌和中石油各自的子公司刚与澳大利亚最大煤层气生产商Arrow公司达成了收购协议。壳牌和中石油将以每股现金4.70澳元的价格联合收购后者的100%股权,总价35亿澳元。

傅赛告诉记者,与中石油联合收购Arrow不仅是中石油愿意做的事,也是壳牌重要的战略目标。通过开发Arrow的煤层气,然后将煤层气变成液化天然气(LNG),再运往中国市场。

“壳牌是中国最大的(跨国)天然气供应商。”傅赛说。其实早在2008年,中石油相继与壳牌签署了两份液化天然气销售与购买协议(SPA)。

根据协议,由壳牌向中石油每年供应500万吨的液化天然气,其中300万吨来自壳牌在卡塔尔的项目,200万吨来自于澳大利亚高更项目。

注重现金流

“天然气储量在过去几年增加很大,能够让我们使用很多年。如果按照今天的产量来算,有些人的预测是天然气还可以使用250年。”傅赛说。

但这并不是傅赛力推壳牌加大天然气业务的最主要原因。更大的考虑在于,傅赛以CFO身份荣升CEO,更加注重公司的现金流。

在去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壳牌以4583.6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名列第一。但利润方面,壳牌在过去的一年里却不尽如人意。

2009年壳牌的利润仅为100亿美元左右,大大低于2008年的310亿美元左右的利润,同比下降了近69%。

之所以利润下滑如此之大,原因在于壳牌的下游业务拖累了整体业绩。在一次内部讲话中,傅赛说,壳牌的下游业务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为严峻的炼油业务形势。

“石油价格的上涨和客户需求的萎缩,共同压缩了炼油业务的利润空间。化工行业的形势同样艰难。”傅赛说。

为此,壳牌决定在未来的3年时间里,出售或关掉15%的炼油业务。同时,上千名员工将被解雇也能够为壳牌削减10亿美元的成本。

傅赛为壳牌下游业务制定的战略是,将业务重点调整到最好的市场上,并且有选择性地投资于存在业务增长机会的领域。

“我们将在目前100个市场的基础上缩减1/3,因为在这些市场开展业务成本太高,利润太低。”傅赛说。

上游业务方面,2009年全年,由于需求走低、石油输出国组织配额和其他因素,壳牌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下降了3%。

不过,壳牌增产部分和新的油气田带来的新增产量超过了老油田的产量下降幅度。去年,壳牌在勘探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了10项重大发现。

“2011年的业绩目标预计会有大幅的增长,当油价在60美元的情况下,能够在2009年的基础上现金流提高50%;油价在80美元,现金流则能够提高80%。”傅赛说,“现在的工作就是要把以前的项目快速投产。”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