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业界风云 正文
关注我们:

潜力大规范欠缺 中国润滑油市场亟待权威声音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汽车消费带动润滑油市场需求 潜力大
  --品牌众多 鱼龙混杂 规范欠缺
  --润滑油销售渠道复杂
  --消费者的盲目与被动
  --润滑油市场需要权威声音
  
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的增长,润滑油市场显现出巨大商机。2009年,国内润滑油消耗量约为635万吨,同比增长3.3%,相比全球润滑油市场整体下滑12%~13%的状况,中国润滑油市场潜力引人注目,吸引着众多进口品牌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力度。

为了了解目前国内润滑油市场竞争形势,以及消费者对润滑油产品的认知,业内行业开展了2010年春季润滑油顾客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昆仑和长城两大自主品牌润滑油的顾客满意度已经超越进口品牌。

  一桶润滑油的价格和一辆汽车的价格相比,微不足道。然而每辆汽车行驶5000~7000公里需要更换一次润滑油,作为一种消费品,润滑油的需求量很大。本报近期经过调查了解到,相对于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国内润滑油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同时,国内润滑油市场有很多不规范之处,消费者对润滑油的认识也有待提高。

汽车消费带动润滑油市场需求

汽车消费与润滑油消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84。中国汽车消费高速增长带动着润滑油产销量大幅增长。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为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15%,一跃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国家。2009年全国润滑油消耗量约为635万吨,同比增长3.3%,其中车用油消耗量约占45.5%,为289万吨。

2010年,汽车下乡、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继续实施有望使中国汽车消费保持高速增长。据权威部门预测,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超过1500万辆,这将促进润滑油消费。

不仅新车消费促进润滑油消耗增长,巨大的机动车保有量也将促进润滑油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截至2009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8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为7619.31万辆。

节能减排是今后汽车发展的主旋律。润滑油在汽车节能环保的目标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润滑油最主要的功能是润滑减摩,同时还有冷却、密封等诸多功能,这些功能使发动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部分车辆由于长时间运行,各项性能指标有所下降,缩短润滑油更换周期有利于发动机实现低碳排放。这预示着润滑油市场商机巨大。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增长率高达46.15%,而润滑油销量增长率仅为3.3%,二者相差巨大,通过对比分析汽车销量和润滑油产量增长可以发现二者的增长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如图1)。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润滑油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汽车使用需要润滑油,工业设备等行业也大量使用润滑油,出于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工业生产企业不断改善润滑方案,积极更换性能更高、换油周期更长的产品,这使得工业润滑油产量增长缓慢,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汽车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

品牌众多 鱼龙混杂

  国内有多少润滑油品牌,没人能说得清楚,行业内资深专家中有人说仅润滑油生产企业就超过1500家,也有的说超过2000家,有些企业生产多个品牌的润滑油。如此看来,润滑油市场品牌众多,统计难度很大。这么多的品牌挤进这个市场难免鱼龙混杂。

国内润滑油市场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有昆仑、长城、美孚等。昆仑和长城两大润滑油品牌凭借自身优势积极进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2009年,昆仑润滑油完成销售18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30亿元,市场占有率达36%,长城润滑油的市场占有率也高达30%。

部分中小品牌经过努力也在不断成长。康普顿润滑油自从1992年成立以来,每年实现盈利并保持高速增长,2009年销量增幅超过4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统一润滑油创立之初销量微不足道,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进口润滑油品牌在国内市场仍然有较高的认知度。因此,进口品牌也就成为一些小企业“山寨”的对象。今年4月,笔者参观青岛汽车用品展,在展会现场发现不少润滑油企业打擦边球,有些企业在名称上做文章,有些商标设计得近乎与著名品牌相似,还有的企业销售人员向参观者介绍时假冒著名品牌下属企业。他们不想努力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想着在巨大的市场中混水摸鱼。

润滑油销售渠道复杂

润滑油市场巨大商机吸引着众多企业,销售渠道建设也多种多样。从供应商的角度看,润滑油市场分为OEM及后市场。OEM市场相对比较简单。取得OEM资格的企业不仅供应汽车生产企业所需的润滑油,其散布在全国各地的4S店也全部使用该品牌的润滑油为消费者服务。这块市场主要由国内的昆仑、长城等品牌及进口润滑油品牌掌控。

后市场比OEM市场复杂很多。消费者购买的车辆差别很大,汽车维修保养知识也很欠缺,使得消费者更换润滑油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去4S店维修保养时更换润滑油,有的自己购买润滑油更换,有的随便在路边找个维修店更换。上述情况使得润滑油的销售渠道建设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在各地调查发现,不仅汽车用品专卖店、汽车维修站销售润滑油,甚至一些小商店也有润滑油销售,其主要客户是农村摩托车驾驶者。

中石油、中石化的加油站遍布全国各地,昆仑和长城润滑油依托这一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换油服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近年来,部分进口品牌润滑油针对后市场加大开拓力度,成立换油中心,他们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的换油服务。

消费者的盲目与被动

车用润滑油主要分为汽机油和柴机油,在两大体系下从低到高分为众多的级别,每一个级别其性能表现各不相同。不少消费者缺少润滑油使用知识,不太了解如何选购润滑油,这种情况在乘用车消费者中更加普遍。

在各地调查发现不少乘用车消费者由于缺乏润滑油使用知识,任由维修保养人员更换润滑油,有的甚至不知道更换了何种品牌,哪个级别的润滑油。他们说定期把车开到4S店做保养,维修人员说要更换就更换,保养结束后在维修单上签字结账,从来没看过更换何种品牌、哪个级别。

对润滑油使用知识的缺乏,导致消费者走入了误区。笔者调查发现消费者的误区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

第一,盲目使用进口润滑油。有的消费者认为进口油质量比国产油好,其实进口润滑油大多数黏度较低,多数不能适应国产车对机油黏度的要求,容易导致发动机在正常工作温度下机油过稀使油压偏低,反而加速发动机的磨损。

第二,认为润滑油变黑就是变质。有不少消费者认为润滑油变黑了就变质了,必须更换,其实润滑油长时间工作后容易氧化变黑,以致破坏润滑性能,但是稠化油加入了洁净分散剂使机件上的沉积物分散于油中容易使油变黑。另外,加入了保护剂的润滑油也容易变黑,这些都不是变质。

第三,只看黏度不看品质。有的消费者认为黏度越高油的品质就越好,其实黏度太高会增加发动机运动阻力,导致发动机功率损耗,同时黏度过大会使散热性降低。

第四,混合使用润滑油。有的消费者看到各种不同的润滑油说明书上标识着不同的性能,然后混合各种润滑油,这样做很危险。不同润滑油添加剂差别很大,他们混合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对发动机反而有损害。

第五,高档车用进口润滑油。有这种认识的人与盲目使用进口油有相似之处,其实,很多进口润滑油是在我国国内生产的,但价格相差很大。

第六,只添加不更换。这种错误存在于少数消费者中。润滑油工作时间长了会失去润滑性能。有些消费者却忽略了这一点,仍然保留反而使发动机工作环境变差。

第七,加注油宁多勿少。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多加润滑油有好处,其实机油添加过量更容易产生积炭现象,使发动机产生爆燃。

第八,旧车用低档润滑油。有些消费者认为购买的是二手车,只需要用低档润滑油,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低档润滑油的性能可能满足不了发动机的润滑要求,反而没有起到润滑作用。

上述各种误区主要是消费者缺乏润滑油使用知识造成的。因此,汽车企业和润滑油生产企业对维修人员的培训,以及向汽车消费者传播正确的润滑油使用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润滑油市场需要权威声音

  2010年初,业内行业首次开展了润滑油顾客满意度调查,目的是了解润滑油市场顾客满意度,分析产品、服务等因素对满意度结果的影响,分析主要的润滑油品牌存在哪些强项和薄弱环节,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润滑油,同时为润滑油企业开拓市场提供建议。

借助2010年春季百强巡展和中部巡展,业内行业在全国32个汽车消费能力较强的地级和县级城市开展了满意度调查,共发放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20份,经过计算发现克隆巴赫系数(美国研究者发明的用于确定测量误差的统计模型)α=0.913,说明这项调查非常有效。

2010年润滑油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采用福奈尔教授研究出的成熟模型,并采用偏最小二乘(PLS)计算法。

名称解释:

  偏最小二乘(PLS)计算方法

偏最小二乘(PLS)计算方法把主成分分析和最小二乘结合起来,规避了SEM(结构方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对计算的干扰,计算结果具有稳定、一致性的特点,对于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很有帮助。

这种方法的另一个优点是不要求数据正态分布。顾客对于自己满意的品牌有较强的倾向性,这种消费心理使得调查数据基本上不可能是正态分布,很多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要求数据必须符合正态分布,这就使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

偏最小二乘(PLS)计算方法具有探索性分析的特点,与验证性分析有很大的不同,探索性分析更加有助于分析顾客未来的消费行为,这种探索性的特点也使得偏最小二乘(PLS)计算方法不需要较大数量的调查样本,有利于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