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lubricant(微信号) | 官方微博 | 网站首页 | 帮助 |
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 论坛专栏 正文
关注我们:

欧佩克:石油需求逐步回升,但2020年供应仍过剩

2024论坛
打印 RSS
字号:T|T
摘要: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周三预测,此前受新冠病毒危机打击的全球石油需求将逐步复苏。
全球石油需求将逐步复苏

路透社伦敦报道,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周三预测,此前受新冠病毒危机打击的全球石油需求将逐步复苏,并表示,产油国创纪录的减产已经在帮助推动油市的再平衡。
 
OPEC在一份月度报告中表示,2020年下半年需求将下降640万桶/日,低于今年上半年1,190万桶/日的降幅,今年年底前需求“逐步回升”。
 
由于政府为遏制病毒传播而采取的封锁措施限制了旅行和经济活动,油价一度暴跌。虽然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已经放松了限制,但对疫情卷土重来的担忧令油价涨势受限。为了应对需求下降,OPEC及其盟友同意从5月1日开始实施创纪录的减产,而美国和其他国家也表示将减少产量。OPEC表示,这些减产措施已经带来了帮助。
 
油市因全球原油供应过剩得到缓解而获得强劲支撑,主要得益于产油国实施创纪录规模的自愿减产。尽管已经减产,但OPEC仍认为今年油市将出现过剩,部分原因是OPEC现在预计,来自该组织以外的产油国的供应量将比之前预期的高出约30万桶/日。
 
在这份报告中,OPEC没有进一步下调对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的预测,此前几个月曾大幅下调。不过OPEC表示,最大消费国美国的消费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OPEC+于4月达成一致,在5月和6月减产970万桶/日。此后,该联盟在6月6日同意将减产协议执行期再延长一个月,OPEC表示,市场对这一决定反应良好。
 
OPEC在报告中表示,5月石油供应量减少了630万桶/日,至2,420万桶/日。根据路透测算,这相当于产油国的减产协议执行率为84%,高于部分预估水平。OPEC估计,今年对其原油的需求将为2,360万桶/日,较上月的预测减少70万桶/日,这表明OPEC需要在5月产量基础上减产约60万桶/日,以避免出现供应过剩。
 
延伸分析:中国正在储备原油和出口燃料,但并未增加消费
 
——中国乘低油价增加储备
 
中国原油精炼加工活动反弹和5月份进口创出最高纪录,似乎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受到新冠疫情封锁的打击后正在强劲复苏。
 
当然,这些数字是可靠的。但是,数据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提醒人们,不要对中国石油行业的真正实力过于乐观。值得关注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流入商业和战略油库的原油数量,以及最终以精炼燃料形式又从中国出口到境外的原油数量。
 
中国不公布流入战略和商业库存的官方数据。但是,可以通过进口及国产的可用石油总量减去炼油厂的加工量来估算。5月进口1,129.6万桶/日,国内产量为388万桶/日,总供应量在1,518万桶/日。炼油加工量为1,369万桶/日,比去年5月增长了8.2%,创历史第四高。
 
从原油总供应量中减去炼油厂加工量,将会有149万桶/日的差额,这些差额可能会流入5月份的商业储备或战略石油储备。今年以来的库存一直呈增加趋势,5月亦是延续了这种势头:根据原油进口、国内产量和炼油加工量的计算,今年前五个月,约188万桶/日流入储备。这比英国在冠状病毒爆发前的原油需求总量还要多出约30万桶/日。
 
中国2019年1-5月石油收储的速度为121万桶/日。也就是说,今年同期的收储速度增加了67万桶/日左右,在产油国大打价格战及疫情恶化导致今年稍早油价崩盘时,中国及时把握机会。实际上,1-5月的储油增幅高过进口增长,高出约62万桶/日。
 
这显示中国2020年的实际燃料消费持续疲软,以2月及3月期间中国为了抗疫多数地区都处于某种经济封锁状态,能源需求受创的程度来看,这个结论丝毫不令人意外。虽然与前四个月相比,5月的石油收储速度确实有所放缓,但仍然高于去年1-5月的速度,或许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情况可能不像原油进口及加工数字所暗示的那么强劲。
 
——中国成品油出口增长
 
如果要更完整掌握中国原油需求状况,另一个值得细看的因子是油品出口。
 
5月炼制品(成品油)出口暴跌至389万吨,根据BPPlc的转换系数,相当于100万桶/日。这低于4月份的213万桶/日,可能反映了整个亚洲的燃料需求疲软,因为大部分地区都采取了封锁措施来遏制疫情。然而,今年前五个月,中国的燃料出口增长了10.4%至157万桶/日,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4万桶/日。
 
总体而言,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在2020年的前五个月储存了更多的原油,并出口了更多的精炼产品,意味着国内实际消费量减弱。考虑到新冠病毒封锁措施的影响,这不足为奇。但这确实意味着,应该谨慎对待有关中国的原油和燃料消费已经从疫情中强劲复苏的说法。
中国润滑油网致力于好文分享与行业交流,文章不代表平台观点。感恩原创作者,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不慎涉及侵权,请留言删除。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润滑油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润滑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